评判大于发展?
之前在写反思的时候就在想一个问题,一家公司,每当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或者状况,人们总是习惯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对这件事进行评判,并且往往还会去想尽办法找到相关人士进行问责。这就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大家都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那么解决当下的问题并努力制定好流程体系才是重中之重。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只是在工作中出现,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家庭成员总是会评价别人付出的多与少,对他人总是有着一大堆的要求等等。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避免?
首先来看看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这种现象:
大部分人不想承担责任
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会觉得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会把问题当作是给自己的惩罚,把其看作是一个 “麻烦”。当然,这也是源于人性中的懒惰,承担责任意味着要付出的更多,甚至有时还需要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事情。因此,每当遇到问题时,如果能找到人来处理或者接手,那么他们就会如释重负,这表明他们不再需要对这件事担心忧虑,石头不会砸到自己身上了。这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上课时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如果你对课上讲的东西不是很懂,你就特别担心自己被叫到,一叫到你,你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问题给说明白,否则,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你有学习上的问题,你课后得付出额外的努力去把很多知识点弄懂。
不愿意去思考
真正意义上对一件事情反思的前提是,你得承认自己的过失或者错误,得对一件事刨根问底,一探究竟,这需要专注并且短期成效也不显著。现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干什么都期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直接找人是最简单的方式,最好还是让别人帮自己做,这样最轻松。反正做好了功劳人人有份,做不好就说明做事的人的能力不行。
没有很融入自己所在的团体
个人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团体的一份子,觉得自己就是干活拿钱,公司再怎么好,再怎么不好,好像跟自己也没太大关系,那么自己花那么多时间在工作上有何意义?
创业公司的员工往往更能融入团体,是因为自己的影响被放大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找到了存在感,并且公司好了,自己也可以期待更加丰厚的报酬。而很多大公司的员工都是多上一天班,多拿一天的工资的想法,对工作没有太多的激情,谈何融入团体。
在生活中,也会觉得自己的很多事跟家里没太大关系,反正说了家人也不一定理解,就算理解了也不一定会向着自己说话,何必去自讨没趣呢?
避难就易是人性
很多人都仅仅关注眼前的事,觉得如果能够省力,让自己现在的日子好过,那么就值得尝试。眼前的事是简单的,很多时候就跟看图说话一样。而越往后的事,不确定性就越大,难度也就越大,很多人不愿牺牲现在的时间来为未来做准备,因为这没办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但是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正因为难,才更应该提早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慢慢调整,慢慢改进。大多数时候,真正起到效果的,推动发展的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事,而非短期的一蹴而就。
从众心理
遇到问题,冲出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少数。人们会觉得 “枪打出头鸟”,自己还是老老实实地在一旁待着,做个 “沉默的大多数”,无功也无过,风险会更少。但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风险不风险的,只是人们的固定思维推导出的结论,到头来也只是自己吓自己。不论别人怎么看,自己勇于尝试,勇于进取,乐于成长,做好了分享经验,做不好反思总结,到头来命运总不会亏待了自己,反倒是畏畏缩缩,老是在意他人的目光和看法,最后只会在别人心目中落下个碌碌无为且别扭的姿态。
总结
说了这么多原因,那我们该如何做呢?总的说来,对外方面,任何时候都尽量做到 “对事不对人”,特别是在和周围人相处的时候,毕竟这些人都是和你奔着共同目标而去的,他们不是你的假想敌,他们是你的伙伴,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了,才能把事做成。有问题及时沟通,有困难勇于提意见,不埋怨,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说自己认知范围内的话。
对内方面,要善于观察,实事求是,勇于承认错误,积极反思,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管这件事或难或易,或者别人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