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有价值的事

生活中的 “琐事”

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事情我们不愿意去做,但是很多时候又不得不做,比如说运动、打扫家务、整理物品以及和家人相处。在大多数人看来它们都是 “琐事”,并且都会觉得这些事情没有价值。因为在当前的主流价值观下,这些事情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可观的财富,貌似也不能提高我们的认知,我们一度认为花时间在这些 “琐事” 上就是浪费时间,因此我们选择了敷衍,有时甚至选择了忽视和逃避。每次到了要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耐烦,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到头来事情完成的马马虎虎,心情也不是很好。

可真的是这样吗?它们真的没有价值吗?如果说有价值,那究竟有什么价值呢?这里我们举例来说。

整理物品

先来说说 整理物品 这件事。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整理物品的意识,东西就按照自己的习惯乱放,到需要的时候就翻箱倒柜地找。将物品整理好可以方便我们更快地找到物品,节省我们的时间,这确实是整理物品带给我们的价值。可这就完了吗?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觉得这件事有价值。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一个最为表面的价值。

一个好的物品摆放仅仅是一个结果,而做这件事本身会促使我们思考很多东西。在做这件事之前,我们都需要去思考什么样的物品归纳和摆放才能让自己省心省力,什么样的摆放能让自己轻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什么样的摆放才能容纳更多更杂的新物品,我们需要去思考和发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合。这和写代码有区别吗?从大的逻辑层面来讲,我觉得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要想写出好的代码,你也是需要去思考什么样的代码设计与逻辑归纳才能让读者包括你自己更快地理解,当有新的业务逻辑加入时又如何不改变原有的代码逻辑,让后期维护变得轻松。可能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写代码是被社会认可的高逼格的 “正事”,可以给你带来可观的收入,做得好了也可以给你带来所谓的 “荣誉”。而整理物品说的难听点就是小朋友过家家,做着玩的。

整理物品还可以让我们思考什么东西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在搬家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曾有这样一个感受,内心里会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靠,我之前居然还买过这个东西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都是出于一时的新鲜感,买完用几天就放在某个地方不管了,甚至买的东西多了,自己之前买过什么都忘了。我们很难得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以及时间花在那些表面看起来很好但却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上,久而久之,我们看所有东西都不出于自己的内心,盲目去追逐那些自己不需要但别人觉得好的东西。整理物品给了我们一个反思和认识自我的机会,认真去做,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最后,整理物品让我们去反思每件物品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每件物品的出厂设定和属性就决定了它的真实价值,但是每个人的使用方式也是可以改变它的价值的。就好像一台笔记本电脑,某个人可以让其生成出改变世界的程序,另一个人就只能让其为自己打发时间。另外,很多物品的使用方式灵活多变,就好像一个抹布,可以用来抹窗子,也可以用来拖地,还可以用来洗碗等等,有些物品的使用方式或许连造物主自己都不曾想过。“物尽其用” 其实是一个顶级的生活智慧,要想让自己身边的物品都尽可能地发挥其最大价值,这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反思甚至是感悟。可能大多数人觉得这没什么难度,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就不应该花时间思考这些事情。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他们越活越无聊,日子越过越枯燥了。

记录与反思

记录与反思在我看来也是生活中有意思的琐事。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是大多数人的这个习惯只停留在小时候。记录很多时候是枯燥的,尤其是每天都记录,有谁的日子每天都是绚丽夺目的?每个人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生活,都是在和相同的事物打交道。那记录这些平凡不能再平凡的事情又有何意义呢?

思考一个问题,你了解你自己吗?你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真实感受吗?往深了想,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并且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往往都仅仅是对一些事物的应激反应罢了。就好像一个人挨打了,他就应该要感受到愤怒,并且要马上回击,可说难听点,这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记录可以让你把自己内心活动以及思想通过另一种形式(文字)展现出来,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你会去探究这里面的种种细节,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根据,以及这前前后后的来龙去脉,久而久之,这会让你更了解自己。以至于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更加清楚什么样的做法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是当下最适宜的。

记录和反思可以说是你给将来的自己的一个 “礼物”,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会从你的这些记录和反思中获取对一些事情的线索和灵感。有一句话说的很贴切,叫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你长时间去记录和思考某件事,那么你总能获得你想要的答案。一个每天都坚持出现的人很难被打败

小时很难理解,为什么音乐和美术能一直贯穿于人类的整个发展史,貌似这些艺术相关的东西也没为世界发展提供多大的帮助,它们到底有何价值?直到最近我开始学习素描后才慢慢理解,音乐和美术其实跟文字一样,都是把人类心里最真实的情感用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这个展现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发现人心以及人性里的各种美好与无奈,这里面的很多东西甚至都不能用语言来展现。很多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甚至让人觉得是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长,人们也能从中发现更多的价值。

同样的,记录和反思其实也是一种艺术,一种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艺术

和熟人相处

和自己特别熟悉的人相处也是一件有意思且非常有价值的事。往往与我们闹矛盾的,让我们情绪化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亲人。夫妻之间吵架时非常常见的一句口头语就是 “我还不了解你啊,你总是。。。”。我们总觉得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亲人,甚至一度觉得我们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他们自己,可矛盾的是,我们总避免不了和他们闹情绪,有时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就能大发雷霆。不是按道理说,越了解一个人就会越理解他的种种行为,越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他吗?可见,我们并不算真正了解他们。

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交流和交往时,都会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特别是和自己熟悉的人相处。以至于当别人和我们想法有出入时,我们就会感到被冒犯。往往不带评价地去观察与倾听一个人,是了解他(她)的最好方式,同时你也能发现他人身上好玩以及有趣的地方。你会发现很多人性中的共性,也能发现你与他人的不同,这些东西本无对错或者好坏,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就像是 Perl 语言的发明人 Larry Wall 说的 “好的程序员有 3 种美德:懒惰、急躁和傲慢”,这三个从任何方面看来都带有负面色彩的词语居然会成为一个人的美德,使我们很难不去反思当下的普世的价值观是否真的利于大多数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故事。通过故事来了解一个人或许能够让你更加平和地,也更加全面地看待他人。故事是有意思的,故事背后的思考是有价值的,不然这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文学这个东西。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故事?你身边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枯燥无味,没啥可圈可点的地方,甚至都不值一提。其实 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幽默和亮点,这本身就是一件趣事。幽默源于矛盾的事物,或是和主流偏离的表现形式,比如 “他想去监狱里面避难”,“他穷的只剩下钱了”,“他熬着夜规划着自己的健康生活” 等等。当你深入生活的细节中,你会发现不管是自己的生活还是他人的生活,都不乏这些有趣的点,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多有趣的点,把这些有趣的点串在一起,加上前因后果就形成了故事。看来,时间也是个矛盾体,它会夺走你的很多东西,同时也会留下很多东西。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事情,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有趣的事情,比如烹饪——探究食物与味道的关系,比如打扫卫生,还有种植物,养小动物等等。这些事情大多都跟工作无关,也不能给我们带来世俗上的财富,可这些事情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改变我们处事的心态,改变我们做事的风格,以及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它们让我们的人生目标不再单一,让我们的思想不再局限,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让自己更加从容地且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这些不是琐事,是非常有价值的事。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