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三个月带娃经验分享

距离豆泡诞生(5/16)已经 3 个月了。3 个月,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 3 个月的相处过程中,我也学习了一些带娃的 理念技巧。借着这个机会分享出来,说是分享,其实也是自己的反思与总结。

上面我提到了理念和技巧,在我看来,理念是道,而技巧是术,理念的重要程度要远远大于技巧。理念决定着你对事情本质的看法,它也决定着你努力的方向,而技巧只是帮你更快速地、更省力地把事情做好。如果理念错了,学习再多的技巧也于事无补,你还是会觉得很累,你还是会认为小孩给你带来的是无尽的苦恼,你与小孩还是不能很好地和谐共处。如果理念对了,你会自主地去学习很多带娃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成长,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成长,而不是被压迫着去成长,而且你会发现,夫妻两个人带娃在时间方面是绰绰有余(前提是两个人每周都有在家工作的时间),完全不需要父母或者外人的协助,并且你的精神状体和娃的精神状态都比请人协助要好得多,毕竟沟通成本也是让你精力憔悴的一个重要因素。

带娃理念

早期带娃的一个问题是,你很难知道娃的需求是什么。在这个时候,娃的情感和情绪表达是比较单一的。当他不舒服或者不满足了,唯一一个表达方式就是哭,并且这个时候他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善,不会说话,不会用手,不会用脚,不会移动,更不会思考,并且身体还非常的脆弱,比如这个阶段婴儿的皮肤的脆弱和敏感程度是正常成年人的 10 倍,所以任何一点小的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他身体或生理上的不舒服,而且他自己完全没有能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好。因此,处于这个阶段的婴儿,啼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可是初为人父母你很难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是饿了?身上痒了?肚子胀气了?亦或是着凉了?还是想睡睡不着?有些时候你一不小心选用了错误的解决方法,只会导致问题没得到解决,他哭得更厉害,然后你内心更加着急。很多家长在这个时期昼夜颠倒是常事,脾气暴躁,相互埋冤吵架也是家常便饭,很多母亲还得了产后抑郁症。当然了,还有很多父母选择了 easy 模式,直接把难题交给了上一辈,亦或是叫上解题专家(月嫂)来帮自己解题。这确实可以帮助自己度过这个痛苦的时期,可这样真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吗?

从上面的描述中,你可能也发现了,这个阶段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娃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如果你知道娃这个时候哭是因为饿了,那么直接去喂奶就好了,如果这个时候是肚子胀气,那么就飞机抱一会或者让他自己趴着,如果是身上痒了,那么就擦一擦或涂涂药膏。。。在了解了娃的需求的前提下,上面说的这些事情绝不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以至于你要请多个人来协助你来完成。即使你请来了更有经验的人,他一样要花时间来了解娃的各种特性,毕竟每个娃的情况不一样,而且这里面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了你们的沟通上,或是他(她)跟娃的相处上,而不是你跟娃的相处上。或是说外人你不放心,请来了自己的父母,那可能你们也会因为一些理念不同而花大量的时间在沟通上,娃一会给这个人带带,一会给那个人带带,每个人带娃方式不同,情感交流方式更不同,我是娃我都会觉得自己难,还不会说话就得学着适应,学着跟不同的人相处。。。

讲了半天,带娃的理念其实就是两个字 “理解”,试着去理解他,而非逃避。很多人这时可能会说,“用你说啊,能理解早理解了”。确实,难也难在这两个字上,这两个字所表示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如何去达到这么一个结果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在这几个月和豆泡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理解他,那就是 换位思考,也就是说你需要从他的视角出发来看这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我最近开始写 豆泡日记,我并不是以我自己的思想和视角去写。我把我当成是他,此时的我,不会说话,不会用手,不会用脚,不会移动,更不知道谁是爸爸,谁是妈妈,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零,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我那脆弱但又坚强的身体。这让我感受到,娃给我带来的并不是苦恼,而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他让我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我同时也对他充满期待,我很好奇一个孩子是如何从抬头、翻身、爬、坐、站再到走,我也很好奇一个孩子是如何从呀呀片语到口齿伶俐地说话,我最好奇的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这或许是这个世界原本最真实的样子,只是我们早已遗忘。孩子就好像我的一个老师,他会带着我看这个最真实的世界,也会帮助我找回原来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每当我尝试着从他的立场出发,去思考,去理解他时,我总会平静地看待他的哭闹,也会耐心地去寻找并帮助他解决当下的问题。于我而言,他并不是一个 “麻烦”,他只是没有很好地熟悉这个世界罢了。就像我们身无分文地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样,你啥也没有,你啥也不会,你对周围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充满恐惧。我的责任就是帮助他克服他内心的恐惧,让他的好奇心帮助他产生对这个世界的兴趣。

带娃技巧

由于早期带娃技巧多而杂,并且每个娃的习性都不一样,很多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我就结合一些常见的问题来给出自己的解答,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可以作为参考

哺乳期的婴儿如何喂养比较好?

早期(6个月以前)的婴儿可以选择母乳或者是配方奶来喂养,喂养方式有亲喂、瓶喂以及两种混合。最好的组合当然是 母乳亲喂。很多人其实不了解,这里简单介绍下母乳。母乳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你把母乳涂抹在婴儿受伤的地方能加速伤口的愈合,并且正常情况下,当婴儿饿了时,母亲感知到了的话,母乳会自动分泌,而且母乳的多少其实是跟着婴儿的需求走的。母乳可谓是为婴儿量身定制的,里面的激素、营养物质的含量与配比都和婴儿在母亲子宫中所吸收的类似。一般说来,长期母乳喂养的婴儿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而且婴儿也更愿意吃。

我们再说说为什么要选择亲喂。首先,亲喂是最自然的喂养方式,不光是人类,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这种喂养方式。其次,亲喂有助于婴儿熟悉母亲的身体。另外,亲喂还有助于锻炼宝宝的肺活量与运动量,很多时候我们会说 “用了吃奶的力”,其实指的就是亲喂,而瓶喂的话更像是填鸭,宝宝只需要张嘴(或是用很小的力气),奶自动就会到嘴里来,久而久之就丧失吃奶的主动性。最后,亲喂也是最安全的喂奶方式,你根本不用担心宝宝被呛着(婴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多时候会有生命危险),相比之下瓶喂的风险就会高的多。

亲喂好是好,但是人毕竟是社交动物,早期婴儿一天要吃上十次奶,母亲很多时候会因为工作或者是其他事情忙不过来,这种时候也可以选择瓶喂。但是一般不建议 6 周之前进行瓶喂,因为婴儿会把母亲的乳头和奶嘴瓶弄得混淆不清,导致使用错误的方式吃奶,从而造成潜在的危险。很多人觉得亲喂麻烦,但我们实践下来觉得瓶喂更麻烦,只要娃有需求,亲喂随时都可以。而瓶喂则不然,你要想办法控制奶的温度不说,你还要提前准备好合适的奶量,但婴儿早期的奶量变化非常大,很难控制,准备少了不够,准备多了又浪费;奶瓶的清洗和消毒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点,很多时候婴儿一哭你就得喂,不提前准备你都来不及做这些事。因此,试过几次瓶喂后,我们就一直坚持亲喂。

亲喂的话,可以选择一个相对轻松的姿势,比如躺喂,母婴面对面躺在床上,这样母亲会轻松很多。

宝宝老是半夜哭闹怎么办?

哭闹说明宝宝有需求,这里有很多的可能性,常见的有饿了、肚子不舒服、尿布湿了、大便了、甚至是醒了睡不着也会哭。因此,第一件事情应该是去搞清楚他为什么会哭,而不是一哭就喂奶。这一点其实是需要耐心地观察和尝试,时间久了,你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搞清楚你家娃的脾性和规律。

当然,大部分情况半夜哭闹是因为饿了。刚出生一周的婴儿的胃只有樱桃般的大小,二周的婴儿的胃会有核桃般的大小,到了一个月,婴儿的胃可以长到一个鸡蛋那么大。早期(一个月以前)的婴儿吃奶的频率会非常的高,而且这个时候的婴儿根本就没有时间的概念,早上和晚上对他们来说都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半夜哭闹是再正常不过的,你所要做的就是理解他,然后耐心地陪着他度过他人生的第一个月,或许有些漫长,但总会过去。

到后面就要慢慢培养他的作息了,比如到了晚上 8 ~ 9 点就保持安静和幽暗,营造一个睡觉的环境,最好的是这个时候你陪着他一起睡。另外就是在固定的时间点喂奶,他若是提前就哭了,可以哄一哄,安抚下。总归就是要刻意地去让他的生活(吃饭睡觉)变得有规律,这样你的生活才不会被他搞的一团乱,而且他也能够更快地适应这个世界。毕竟他之前在母亲的子宫里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这需要你的帮助。

高效的哄娃方式有哪些?

带过娃的人应该都会有一种体会,就是特别不希望看到娃哭,特别是早期,因为你很难懂得他的需求,因此很难对他进行安抚,让他短时间停止哭泣。

如果你试着了解他,你会发现娃哭是再正常不过了,除了身体上的需求,下面一些偏心里的因素也会导致他们啼哭不停:

  • 想睡睡不着。早期的婴儿脑部发育不足,是没有自主入睡能力的,他们的睡眠周期偏短,很多时候需要大人的辅助才能接觉
  • 家长突然离开婴儿的视线。婴儿早期没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他们会觉得你走了就真的消失了,不会再回来了帮助他们了,因此他们会因恐惧而哭泣
  • 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刚出生的婴儿对自己身上包括手、脚、脖子在内的器官都没有控制能力,他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去更好地体察这个世界,一层不变的环境有时会让他们厌烦

针对上面的这些问题,下面是一些通用的哄娃方式(从上到下,级别以此递增):

  • 轻拍安抚:这大概是最容易,也是等级最低的方式了,在哄娃睡觉的时候比较有用。通过这种方式,向娃传达的信息就是 “我们都在,别怕”,这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娃内心的恐惧
  • 抱起来走动:娃比较反感一层不变的环境,一个姿势待久了也会觉得不舒服,抱起来走一走,这样他看到的东西也会有变化,让他的注意力更发散
  • 面对面用背带背起来:和上面抱起来走动类似,但是这里他的身体会和你的身体接触,他能够感受到来自你的温暖,会更有安全感些。同时,你解放了双手,相对也会轻松些
  • 飞机抱,萝卜蹲:当娃因为肠胀气等问题搞得肚子不舒服的时候可以试试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缓解娃的不舒服的感觉
  • 喂奶:这个就不用说了,但是要强调一点的是喂奶是最高级别的安抚,毕竟早期的婴儿不是吃就是睡,而且母乳里面有催眠的激素可以让宝宝更快睡去。但是不能过度使用,否则会造成不规律不说,娃真正的问题也没有缓解或解决(比如肠胀气),他回过神来还是会因为之前的问题而再次哭闹

上面这些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使用,一般来说,先尝试级别低的方式,不奏效再用级别高的,因为级别低的代价低,而且对娃的影响也较小

娃的护理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除了吃奶,哄睡,早期育儿就剩下生理方面的护理了。每个娃的情况不一样,但是有一些是必须做的,比如换尿布、洗头洗澡、衣物的清洗和挑选。

先说说尿布,推荐一次性尿布,吸水性好不说而且方便。我们之前考虑到环保,也试过手洗款的尿布,但是这种尿布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太贴合身体,当娃拉大便的时候很容易侧漏,并且手洗的尿布很难跟得上频率,早期娃一天要换 7,8 次尿布,选择手洗尿布基本上两天就得开一次洗衣机,或是花时间手搓,很不值得。

如果是母乳喂养,宝宝大便的频率一般不会很高,很多时候都是好几天才来一次,并且一次就是一大堆。因此,没必要太过于担心宝宝大便的频率,但是可以在宝宝的屁股眼及其周围涂上凡士林,这样大便后更容易清理,不至于过干粘在皮肤上不好清理,要知道小孩的皮肤是很脆弱的,禁不起用力揉搓。

除了换尿布,另一件事就是给小孩洗头洗澡了。小婴儿早期头皮上会有一些头垢,可以用橄榄油涂抹然后用温水清洗掉,当然也可以选用专门的婴儿洗发露,但是注意洗发露里添加的成分,如不清楚,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购。另外不建议婴儿每天都洗澡,这样会使皮肤过于干燥,也可能导致类似湿疹这样的皮肤病。洗澡频率大概在每周 1 ~ 2 次就好了。当然了,不洗澡,并不代表不做其他的清洁护理,婴儿的关节处,比如腋下,大小腿关节处以及脖子处经常会藏有污垢和脏东西,最好每天都用湿毛巾轻轻擦拭这些地方。

关于婴儿的衣服的清洗和挑选,没有特别的讲究,主要就是保证和身体接触的是有机棉等天然健康材质的衣物,尽量不要选择人工化学合成的材料。不仅是衣服,还包括床单、床垫等。

夫妻二人如何分配时间来带娃?

作为一个父亲,我个人觉得带娃的头两周是最累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娃没有任何的规律可言,而且刚经历完生产,母亲的身体通常也比较虚弱。我这两周基本上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以及帮娃换尿布,还有就是辅助喂奶。母亲除了好好恢复身体,这段时间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并适应娃的一个脾性和喜好,多多尝试不同的喂奶姿势,多多观察娃在不同时间下的一个反应和状态,也多多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毕竟哺乳期可是长达 1 年,早期的学习与适应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月过后,娃慢慢养成了吃奶和作息规律,就会变得好带,虽然这个时候我们还是睡不了整觉,一个晚上要被吵醒个 2,3 次,但是毕竟适应了,也大致清楚娃啥时会闹,并且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在不同情况下进行安抚。但是这个时候两个人还是没有太多的自己的时间,一天从早到晚不是在忙家务,就是围着娃转。

到了三个月,娃就学会了一些自主的能力,比如自己趴着也可以入睡,吃完奶后自己也可以平静地待上一会。他甚至在这个时候还可以和你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更重要的是,他的吃奶时间和作息变得更加规律了,他晚上通常只需要吃 1 ~ 2 次夜奶,白天每隔 4 小时喂一次奶,也是差不多到了奶点才会饿。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自己的时间了。而且在这个时候,通常一个人照看就够了(如果需要亲喂的话,需要母亲来照看)。

总的来说,越往后面越好带,因为娃在成长,他的各方面能力都在提升,他在慢慢了解并适应这个世界,同时他也在慢慢地学习并掌握一些技能,比如抬头、翻身以及爬。你也在成长,你变得更加了解他的需求。个人觉得,如果是夫妻二人带娃,三个月过后可以轮流分时间段来照看娃,比如一个人如果白天忙,那就晚上抽时间来帮忙照看,也可以以天为单位来划分,比如 1,3,5,7 你带,2,4,6 她带。因为要喂奶,哺乳期来说的话母亲总归是比其他人付出的多一些,但是父亲的话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减轻母亲的压力,比如哄睡、辅助喂奶、料理家务等等,总之两个人有事就商量,相互包容,相互理解,避免内耗,带娃并不会占据你们所有的时间,你们依然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何增进你与娃之间情感?

我个人认为,只要你肯花时间陪伴在娃的左右,他有需求的时候你能及时出现,然后理解他,努力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那么你们之间的情感就会变得深厚,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刻意为之。不管是多大的娃,他感受到并更在意的是你的行动,而非口头教育或叮嘱。如果你天天教育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己却天天抽烟喝酒打麻将,这样到头来只会让娃感到困惑,从而对你不再信任。想要娃听从你的话,首先你自己要做到你说的话,在他的心中树立好榜样,并时刻帮助并引导他,这样久而久之,他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会照着你的样子去学习和感受这个世界。

另外,夫妻二人带娃不要外人插手也是培养你们和娃之间情感的重要方式。全家出动来带娃会让娃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就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似的,他们很难区分每个人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对父母的情感会被淡化,毕竟一个人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跟家里的所有人都感情深厚。因此,在娃来到这个世界的头 3 年,夫妻二人带娃会让娃形成一种健康的三观。娃会在潜意识里面认为父母是自己唯一且最重要的依靠,并且他们会默默地把父母当作是自己的偶像和模仿对象。

总之,培养和娃的情感靠的是一个长期的理念,而不是短期的技巧。“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放到育儿上也是真理。

总结

一转眼,娃就 3 个月大了,虽然他现在还不会说话,但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比如他时不时会对着你笑,他在努力着抬头、翻身,也在尝试着爬,他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边际,努力地尝试新的东西。每当他在专注地、努力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这是人生中最最美好的瞬间,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肯定也是这样。或许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但我早已忘记,也或许我从未记起。。。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